"贞观之冶"给后人有哪些启示

来源:百度知道 编辑:UC知道 时间:2024/06/24 09:04:54

1,民族大融合,经济文化融合
2,经济发展空前
3,科举制度初见雏形
4,政治贤明
5,农业技术发展快速

要发展经济

贞观之治-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,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有名的治世,因年号“贞观”(627—649),故有此称。唐大宗李世民即位初始,惩隋亡之鉴,顺应天下思治的民情,“抚民以静”(《资治通鉴》卷191)为施政的出发点,推行去奢省费、轻徭薄赋、选用廉吏、兴修水利、鼓励恳荒、增殖人口、广设义仓等措施。使隋末战乱一度凋敝的社会生产又呈现生机。从谏如流,选贤任能为贞观之治的明显特点。太宗本着舍短取长,兼明优劣的用人方针,充分发挥贤者能人的德才之长,亲君子、远小人,士庶并举、新故同进、汉荑并用。房玄龄、杜如晦、魏征、虞世南、马周、秦叔宝,或以善谋、或以善断、或以忠直、或以干练、或以文才、或以武勇,各尽所能,效力于太宗,以至人才济济,文武荟萃,成为贞观之治实现的重要因素。太宗极为重视吏治,慎择刺史亲民,执法务求宽简,提倡节俭,抑制旧上族势力,并大兴学校,盛开科举,宠络地主阶级知识分子,为庶民地主广开参政之门。太宗致力于巩固边防,安抚边疆各族降众,广以羁縻州府,缓和了西北、北边的边患,民族间的交往得到加强,因此,北方各族尊太宗为“天可汗”,并开辟”参天可汗”道,以加强羁縻府州同中央的联系。太宗在兼容并蓄、开明开放的民族思想指导下,推动的和亲、团结、德化的民族政策,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做出了卓越贡献,文成公主入藏和亲,在汉藏友好史上意义深远。贞观年间一系列的政治、经济、军事措施,效果显著,“贞观之治”所造就的盛世升平景象,史家经常与汉代的“文景之治”相媲美。贞观后期,太宗屡兴营建,日趋骄逸,又连年用兵,亲征高丽,加重了人民的负担,在纳谏、用人、执法等方面不如前期。因此,“贞观之治”是有其历史和个人的局限性。
唐太宗作为封建社会突出的明君,“贞观之冶”又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治世,唐宋以来对唐太宗和“贞观之治”都有较高的评价。
史书记载,贞观年间“官吏多自清谨。制驭王公、妃主之家,大姓豪猾之伍,皆畏威屏迹,无敢侵欺细人。商旅野次,无复盗贼,囹圄常空,马牛布野,外户不闭。又频致丰稔,米斗三四钱,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,自山东至于沧海,皆不粮,取给于路。入山东村落,行客经过者,必厚加供